《冰裂》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冰裂》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冰裂》这个故事,是1983年12月9日下午发生在太原迎泽公园的真人真事,当时,两个男孩(11岁)掉入水中,池越忠(15岁)跳下救人,时任迎泽公园绿化队队长王志胜也三次下水帮助救人,把三个孩子先后救上岸来,两个男孩得救了,池越忠却牺牲了。《冰裂》正是被池越忠救过的一个男孩长大被判死刑后,王志胜的有感而作。
《冰裂》描述了被女英雄池越忠救下的少年余斌在成长过程中,因母亲溺爱,走上了犯罪不归路。被母亲溺爱的例子,如:他指使小孩揪了一下女孩的裤子;给邻居家菜窖浇水;拆邻居家窗纱做鱼网;上课起立时移动同学的凳子让同学坐空;犯了这些恶行后,每次有人告到他母亲那里,母亲都不以为然。母亲的溺爱还表现在他不想上学了,母亲就说高尔基也没有上过大学同意他的决定,并托老同学关系把他安排到机械厂工作,他因帮助一个师傅解燃眉之急加班,不慎坏了机器,被厂长扣了奖金,和厂长斗气愤然离厂,母亲也是向着他,反而还和老同学吵架;后母亲支持他开了出租车,有一天遇着不给钱还拿着刀的坏人,回来告母亲太危险不干了,母亲也同意。正是在这没事干的时候,黑哥让他收拾一个人,只要残,不要命,但打起来哪能把握住?致死人命,被判死刑。电影告诉人们,就是因为母亲的溺爱,害了孩子。
从电影的记叙和发布会上王志胜的讲话,还有电影宣传简报上的介绍,我知道了王志胜的观点,那就是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一环!
果真如此吗?让一个家庭中的母亲能承载这么重大的责任吗?
《冰裂》这部影片主题立意在一个溺爱上,严重影响了作为教育载体的高度和境界。
这个电影的致命伤,就是把抛弃共产主义理想、复辟了资本主义的恶果嫁祸于一个母亲身上!
6月24日上午,按照市教科局安排,我校教师到市电影院观看了教育电影《冰裂》。此次活动由市关工委、市文明办、市教科局共同组织。
电影内容:1983年12月9日,两名儿童在省城太原迎泽公园迎泽湖冰面上玩耍时,不慎跌入冰窟。当时正在湖边的太原市第15中学女学生池越忠、迎泽公园绿化队队长王志胜奋不顾身破冰入水,实施救援。两名儿童得救了,池越忠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令人“意外”的是两名获救者成年后,一名成为优秀军人,复员后在地方上默默地做着贡献;另一名却因受到溺爱误入歧途,成为杀人犯被判刑。
电影结束后,老师们都陷入深思。《冰裂》告诉家长溺爱会害了孩子,告诉孩子除了家长的溺爱,自我的约束与自制力也是必须和关键的。
影片中,母亲在一味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在孩子犯了小错误后一味地袒护或者忽略,是家庭教育的缺陷;孩子揭露他人的错误时,老师没有及时查清原因,并以经验主义给孩子下了“本性难移”的结论,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当孩子进入社会遇到挫折而举足无措时,没有正面榜样的引导却受到反面示例的拉拢,是社会教育的缺失;孩子在遇到反社会的事物时,没有自我约束和克制力,是自我教育的放纵。
所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缺一不可。
冰裂这部影片旨在让更多人通过影片深刻思考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警醒人们不要再因为家庭溺爱,教育失误,酿成悲剧。
32年前,以池越忠、王志胜为代表的太原市迎泽湖救人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震撼了三晋大地,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青少年教育的活教材。
今天,她和被救起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被搬上荧屏。而故事的'重点并不是她救人牺牲,而是获救的其中一个孩子因家庭溺爱而失足,成为杀人犯被死刑。
令人"意外"的是,两名获救者成年后,一名成为优秀军人,复员后在地方上默默地做着贡献;另一名却因受到溺爱误入歧途,成为杀人犯在严打中被死刑,执行枪决。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及周围亲人的极大震撼,尤其是当年救人英雄王志胜同志,虽经几次工作变动,但事件的发展过程始终纠葛着他的心,有时常常夜不成寐。
王志胜虽然文化不高,却以顽强的毅力,将失足青少年成长过程及走上犯罪道路的素材记录下来,写成剧本,又设法拍成电影警示片。由山西颖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太原龙城电影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电影《冰裂》,就是以此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中的人物赵慧敏即以池越忠为原型。
王志胜的电影《冰裂》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希望这部影片能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对孩子溺爱的代价,激励更多青少年健康成长、勤奋成才。
文档为doc格式